查看原文
其他

更用文篇续国风 / 李宗保

黄堡书院
2024-09-24




相关阅读:

百道网专访《国风》作者和谷:传主王勇超坚定信念,终身奉献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和谷《国风》亮相2022年8月文学原创类百道好书榜

文學陝軍 | 和谷文学写作五十年暨《国风》座谈会发言摘要

和谷文学写作五十年暨《国风》座谈会举行
国风·秦风·东西南北风:读和谷《国风》感言/田涛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购买《国风》)


更用文篇续国风

李宗保和谷先生新修订的《国风》书稿终审完了,也看完了,说真的,没有一部书稿让我看得如此心潮激动。甚至掩卷许久,依然思绪万千,潸然泪下。

王勇超这一路走来,是真的不容易。也许他人只看到了这座“民间故宫”的价值连城,看到了如今王勇超先生表面上的春风得意,可谁又知道当初一个长安县的青年农民从怀揣十元钱进城打工起家到今天拥有这么大的家业,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坎坷、艰辛或委曲?在村里做赤脚医生,没做多久,做不成了;做村里会计,后被人顶换了;在村里帮人挖墓、抬人,被村人不时嘲笑;当猪贩子,遭人暗算;组建了安装队,活干了,不是工钱要不到,就是保证金要不回;学着开始收买字画和拴马桩,动辄就会遇到警察盘查,不但被罚了款,甚至连本钱都赔进去了;不仅如此,还时不时地被人无怨无故地刁难;特别是在征地和建立博物院的过程中,王勇超先生遭遇的罪那可就更多了,当地农民围攻、推墙的有之,吃拿卡要的有之,妒贤嫉能的有之,层层设卡刁难的有之;更可恨的是,即使你正当途径拿到了土地使用权手续,照样有人故意使绊,拿不到钱就动手打人;甚至为建一个围墙,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协调不力,就会让你的工程一停再停;最为可怕的是当王勇超先生看到自己的手下因为工作被人打断了胳膊,那心都在滴血;……可以说,那个时候王勇超先生遭的罪,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西天取经,也就是九九八十一难,可他却没有尽头。拿他的话来说,“你要知道当年的地富反坏右,也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有多背,有多倒霉,他就有多背,多倒霉。没人理你,没人愿意接近你,没人乐于上你的门。”

王勇超先生收集、整理这些老物件做到了无人可比肩的程度,真的没有想到。三十多年来,当初那个怀揣十元钱进城打工闯世界的长安县农民,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赤诚,从安装队的小头头做起,一步步用自己赚到的钱开始了自己的收藏梦。先是收藏名人字画,随后在西安书院门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店面。之后,又相继收集、保护关中各类民俗器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征集抢救濒临灭失的拴马桩和古民居,先后累计投资近3亿元,一点点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终于在隋唐佛教圣地秦岭终南山脚下,创办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共收藏古民居、石雕、砖雕、木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关中民间各类文物33600余件(套),并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关中地区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仪乡俗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收藏的8600余根精美的石雕拴马桩和重建的40院明清古民居,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赞誉为“地上兵马俑”“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仅如此,自己也由此被推荐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这么高的荣誉、这样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一家民营收藏家,就是王勇超本人可能从来想都不敢想的。

突然,我就想到了诗经时代那个负责采风的官员。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政府每年在春季播种之际,常常委派专人,站在路边向老百姓进行采风。后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反复锤炼,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才让我们从国风篇章中了解到了古代先人最为鲜活的时代印证。而关中的王勇超先生多么像那个负责采风的官员,他利用自己搞建筑的特长,长时间地行走在渭北平原上的每一个偏僻乡村,把每一块地域上的那些包含传统民俗或民风的东西一点点地收集而来,又全部集中到他在终南山下的那座关博院中,经过数十年间的岁月洗礼,去粗取精,去假存真,从而形成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块闻名于世的金字招牌,建立起了属于他自己的宏大的“国风”。

想到这里,我的眼前又闪现出了王勇超先生和他的手下在黄土地带褶皱里的旮旯乡村看见一幅幅发黄甚至掉渣的字画、看见一根根不同形状的拴马桩以及一座座隐藏着人世沧桑巨变的老宅时的镜头,我不知道,一个年纪轻轻、地地道道的长安县农民王勇超,领着自己的包工队好好挣钱不好,出于何种目的,又是如何想的,会去主动收集这些最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东西的?是为了钱,我想他当时肯定也会有这种想法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家里真是太穷了,穷得连吃顿白面条都是朝思暮想的。但我又肯定的是,他又不纯粹是。如果单纯为了钱,他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又全部投入到寻买这些老物件上,而且不惜向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们借钱,甚至为了买这些东西,不惜倾家荡产,把几个运行良好的企业便宜卖掉以筹措资金?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关中汉子三十年来痴心于“民间故宫”的建设?又是什么信念让他一如既往地从事着关中民俗艺术的收集、整理和发扬光大?我在关中民俗博物院里一点点地寻找着,在与他简单的交往中仔细聆听着,在与他每一件有关的活动中搜寻着,慢慢地,我寻觅到了一丝踪迹,那就是责任,就是担当。他不止一次地、不分场合地说过:“老祖宗这么好的东西,我们看见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不能把老祖宗这么好的东西给活活糟蹋掉了,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关博院立足于民俗文化艺术的抢救、整理和开发,就是想为留住中华民俗文化的根尽微薄之力……”

我也想到了总书记近些年来一直在提倡、在强调溯源寻根的问题。“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什么是源,什么是根,什么是魂,为什么现在总书记几次三番地这么重视和强调,我认为就是因为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一些不好的西方文化也跟着进来了,把我们一些传统的、好的东西丢失了,一味地模仿、照搬,就像王勇超先生所言:“今天的青年一代,许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过年,品味不到中秋月饼的香甜,更体会不到重阳登高的清爽,而津津乐道的是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于是,很多东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灵魂。而民俗文化,自古就是中国文化之根。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民俗艺术文化进行紧急性地抢救。而保存好各个民族的文化,保护好各个时代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就是在保护我们这个民族最本质的、最原有的文化,就是在保护滋养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生长的这块土壤,就是在帮我们“把根留住”。

王勇超先生不愧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正是有着这种勇气和担当,他一点点地不断横向拓宽自己的生命价值。由开始不自觉地把这些传统的“乡间古物”进行收集,到后来逐渐转为自觉地抢救保护民族世间遗存,并进而逐渐把关博院建设成了一个属于全社会公众旅游的文化景观,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彰显人类进步的财富,升华为铁肩担道义的大事业。从而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寻找到了一个归宿,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我突然想到了诗人艾青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啊!如果王先生没有这种对民间文化的主动担当、自觉和自信,没有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没有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一直放在首位,他能一直做到矢志不渝吗?他能有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功吗?我们还能看到这座如今在国内外闻名的关博院吗?由此,我也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是的,王勇超先生正是这样大写的人,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有了今天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骄傲,因此,他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不仅如此,通过这一遍遍的阅读和一次次的观访,也让我从关博院里的收藏中,渐渐明白了我们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本源的哲学、本源的美学、本源的民族精神以及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进一步了解到了我们的根在哪里,以及我们来自哪里,将来我们又应该到哪里去。

“自从忠谠承天眷,更用文篇续国风。”这是唐代诗人方千的诗句。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民风的担忧,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能够有好的风气。对于目前已经进入新时期的我们,如何延续传统,如何弘扬国风,就成为了今天我们共同的使命。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王勇超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看着书,我就看到了王勇超;看到了王勇超,我就看到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看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我就看到了隐匿其中的、赓续中国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同时也看到了王勇超先生几十年来在挣扎和困顿中所闪现出的平凡、诚信和坚强,以及对时代的责任、担当和使命。

想到这里,我突然间就有了一种感觉:感觉到王勇超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身体力行地用一件件老物件“续写着国风”;而毛锜、左东风、柯文辉、董森林、傅功振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用他们的才智“续写着国风”,而为他作传的和谷先生也一直在勤勤勉励地用一行行文字“续写着国风”,而我以及他们身后无数的人也一直在努力并追随着他们,用自己的责任去“续写着国风”,努力把我们一些良好的国风民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把一些好的传统一代代地坚持下去。

 作者近照

李宗保,历史学硕士,编审,西安出版社编辑。从业三十年来,致力于“阅书,悦人,越己”,先后策划数十种图书,取得较好业绩。有近百种所编图书分别获得各级优秀图书一、二、三等奖。




长篇小说《还乡》

作者:和谷(作家出版社 2017年9月版)签名本 40元(包邮)内容简介:作品以散文笔调来描摹西北农村的风物,风土人情、世事变迁,以新的目光注视旧景,以自白往事的抒情风格,着力探索历史时代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处境的变迁,阐述乡土生活现象中的人性本源与道德价值。呈现出半个世纪的人间剪影, 诗意丰沛, 充溢着对故园刻骨铭心的眷恋,散发着怀旧的忧伤与浓郁的乡愁。笔调传统而现代, 凝重简洁,缜密细腻。



《人民日报》版散文集《秋声》

作者:和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8年1月


签名本 50 元(包邮)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和谷先生《人民日报》版散文集。其中收录了著名作家和谷先生1982至2017年近40年间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40余篇优秀散文。文字优美,才思隽永,用白描的手法,纪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令人振奋的发展历程。


联系电话:191 0919 0056(微信同号)


来源: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